美人心機可以說是伊莉莎白的前傳,伊莉莎白電影中看不懂的歷史可以從美人心機清楚得知。
這會是一篇冗長的電影文,整理一些歷史,有興趣者歡迎繼續閱讀。
都鐸王朝
The Other Boleyn Girl的歷史背景,故事時間是16世紀,正值都鐸王朝 (Tudor dynasty) 統治英國的時期,當時都鐸王朝的國王Henry VIII在英國歷史上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他致力於宗教改革、宣布脫離羅馬教廷,並且成立英國國王教派 (新教)。而The Other Boleyn Girl的故事則以稗官野史的角度去闡述這段史實是如何發生,國王Henry VIII與其第二任皇后Anne Boleyn從結識到反目成仇的過程。第二任皇后正是產下後來伊莉莎白女王的母親。
1. 亨利八世到伊莉莎白女王之間的繼位者 2. Anne Boleyn王后的項鍊 3. 兩代間的恩怨
亨利八世的繼位者不是伊莉莎白,而是愛德華六世,也就是片中最後亨利八世移情別戀的珍·西摩所生的孩子。然後是瑪麗一世,第一位王后所生的女兒 (愛德華六世早死,未婚,無子),然後才是伊莉莎白女王。
這就是為什麼"伊莉莎白"片中,瑪麗這麼討厭這個妹妹的原因之一,如果再回去看"伊莉莎白",可以看到瑪麗稱Anne Boleyn"婊子",因為Anne踢掉了她母親的后冠,然後還虐待瑪麗,生病也不幫她醫治想害死她。
亨利八世為了求子娶了六個老婆,但他的三個合法子女反倒都沒有後嗣,只有被辜負的情婦生下兒子卻被流放到鄉下,因此都鐸王朝結束,算他活該。
Anne Boleyn的舅舅是第三代諾福克公爵,而他同樣被判叛國的孫子,是第四代諾福克公爵,也就是"伊莉莎白"片中的主要反派之一,那位諾福克公爵。這位諾福克公爵是天主教世家,因此反對新教的伊莉莎白女王,曾經想要娶蘇格蘭的瑪麗女王 (也就是"伊莉莎白"中,被砍掉的那位女王)。因為瑪麗女王也有英格蘭的繼承權,第四代諾福克公爵想娶她然後推翻伊莉莎白,就可以統治英格蘭。
而"伊莉莎白"中,女王也因為知道自己是第二任王后的孩子,是把原本"上帝所挑選"的第一任凱薩琳王后趕下位的安所生的孩子,所以當伊麗莎白遇到挫折時,總是會懷疑這是否因為她的血統不純正卻可以當女王,上天給她懲罰。
1. 說故事手法流水帳
The Other Boleyn Girl在故事敘述上採順敘法,主軸清楚明顯,尤其在闡述歷史故事及人物的描繪上能夠較為深刻,但前段約三分之一的部分卻覺得過於浮泛沒有重點,而後段Anne從法國回來後的劇情發展又顯得太過倉促,雖然沒有緊湊到讓觀眾跟不上,但節奏實在有些紛亂,每個段落區間過於快速卻平板,如同流水帳帶過,劇情從低谷到高潮的銜接不盡完善。
2. 簡化過頭的美人心機
美人心機就像一盤少放了很多必要調味料,但煮得很重鹹的一道菜。縱然整部片講權力、講鬥爭、講宮庭黑暗,但是影響人物動機的背景卻大幅刪減,於是劇情變成妳愛我,我不愛妳的大會串。
阿拉貢的凱瑟琳王后出身西班牙王室,背後哈布斯堡王朝和神聖羅馬帝國的重要性卻沒有被描述,觀眾很難看出亨利八世要跟她離婚有多困難,所以她成了杵在那裡等丈夫休掉的糟糠之妻。而背離原本的宗教,會導致英國聲望產生多壞的影響,這影響又會造成什麼傷害,電影裡也沒有提出。
安少了修改憲法和宗教改革,她積極的介入政治,劇情只以短短三言兩語交待,我們無法感受這場結婚戲碼的背後是一大堆的政治運作。她在戲裡變成了一個自信過剩,想靠肚皮發達,肚子卻不爭氣的蠢女人。Anne Boleyn對英國或歐洲的歷史其實是有一定程度影響的,或許就算她不出現,亨利八世還是一定會因為某個美女而鬧離婚,但是Anne Boleyn就是那個導火線。她用盡心機讓亨利八世離婚,她導致了英國國教的出現,因為這樣,也間接導致英國和天主教國家的對立。新教和天主教的對立也讓英國國內動亂了數十年,她對英國的影響,絕對不是只有生下伊莉莎白女王而已,這點在電影裡卻是簡化了。
而亨利八世,對國會的操弄沒有了,對繼承權問題所用的心機也沒有,觀眾知道他想離婚,也知道教庭不准,但是這當中的諸多外交顧忌我們卻看不到。他剩下的只是喜新厭舊,為人粗暴權力卻很大,這似乎會給人歐洲國王同等於中國皇帝的錯覺,一個國王卻變成只用下半身思考的花瓶。
"伊莉莎白"主軸雖然也有愛情,但新舊教之爭卻是血淋淋的。真正的史實是因為政治操弄,所以有這些愛恨情仇交織,但電影卻本末倒置,變成因為這些愛恨情仇,所以國王做出那些政治舉動。愛狠情仇只是在政治操弄旁搧風點火的因素之一,而不是決定改變的關鍵,電影卻讓每個角色看起來都只靠談戀愛在處事的笨瓜。
The Other Boleyn Girl中除了女人被當作牲畜利用交易之外,其實嬰孩也是。片中共有3次生產的場景,卻沒有哪位母親因為孩子的出生而開心。凱薩琳王后生下死胎,為了逝去的生命及不能為丈夫添上男丁而感到失落;Mary Boleyn這個奉命當情婦的人妻生下男孩卻馬上遭遇背叛;Anne Boleyn想靠男嬰捍衛地位卻生下女兒流淚惶恐。這幾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生命的誕生是可喜的,這是世界之所以能夠延續及發展的原點,但這些畫面卻讓我感到價值觀的扭曲,也想起重男輕女、或者一胎化制度造成的許多悲劇,多少女孩出生後隨即被處決。
而Elizabeth Boleyn對丈夫及弟弟的決定感到悲傷,吐出的那句「Which one?」更是最深刻的台詞,身為一個母親不能保護自己的女兒、身為一個妻子無法說服自己的丈夫,只能無奈的聽從丈夫與弟弟的決定,那種最沉重的心痛就表露在這句簡短的台詞裡。
兩部電影的服裝都極華麗,配色也很出色,伊莉莎白的氣勢更是驚人,女王的風華毫無遮掩,雖然"伊麗莎白"也是傳記性質的歷史電影,但是裡面包含的歷史卻也是值得研究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