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者中,如果要問誰的圖像在全世界任何國度都有人一眼認得出來,大概第一個是莎士比亞,第二個就是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了。莎士比亞有大量難以超越的戲劇經典加上四百五十年的演出歷史,流傳的畫像又不出兩三張,辨識容易;生於一八九九年的海明威,儘管小說成就也非凡,但若不是一生高潮迭起,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舞台,要以作家而搶占了媒體明星的光芒,達到生前死
後所享有的家喻戶曉,恐怕便不太可能。
海明威生死都在七月,死的時間是自己選的,在六十二歲生日快到時舉槍自盡。不算太長的六十一年生命中,海明威結了四次婚;參與過
兩次世界大戰;居住過美國、法國、西班牙和古巴,出版的作品包括十四本中長篇小說、約七十篇短篇小說,還有四部死後出版的作品。
他大概也是唯一兩度成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的作家:一九三七年《時代》用的是一張他的海釣畫像,一九五四年也是畫像,耳側是一
尾斜刺而來的馬林魚酖酖那年他以描寫一個古巴老漁夫跟馬林魚搏鬥的小說《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和絕大多數作家顯然不一樣的是,海明威鮮少以寫作者的形象出現。媒體刊出的海明威照片,往往身旁是狩獵的戰利品:犀牛、花豹、馬
林魚,有時以荷槍實彈的前線戰士或負傷歸來的英雄出現。再不然,是鬥牛、拳擊的場面,或一次又一次的婚姻……。
海明威的作品也有高度的自傳性,許多都跟他的特定經歷可以對照。他的第一本小說The Sun also Rises(1926,電影中譯《妾似朝陽又照
君》),是以一次大戰後,流亡巴黎的一群英美作家情事為背景。巴黎經驗和故事中在戰場受傷的男主角,都有海明威的影子。在巴黎的
海明威,因為被評論家史坦茵(Gertrud Stein)指著說是「失落的一代」(a lost generation)),他這本The Sun also Rises也因此常被目為
「失落的一代」的代表作。至於寫成於一九二九年的A Farewell to Arms(電影中譯《戰地春夢》),則是以他在義大利戰場受傷時,和戰
地醫院護士的一段情為本。海明威死後三十五年(1996),這段故事被當成海明威情史拍成傳記電影,片名In Love and War(中譯《永遠
愛你》)。他在非洲肯亞獵獅的經驗,寫成了《非洲青山》(The Green Hills of Africa, 1933);次年以坦桑尼亞的奇力馬札羅山雪頂為背
景寫成的The Snows of Kilimanjaro(電影中譯《雪山盟》),寫的是作家的心路歷程,文字奇幻,是海明威的夫子自道,也是短篇小說經
典。至於定居古巴的海釣經驗和海岸走私的觀察,則至少產生了兩本小說:一本是To Have and Have Not(1944),一本就是《老人與
海》。前者原是一部平平之作,但得到另一個小說大家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編劇在先,名演員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擔綱
演出在後,拍成電影竟幾乎有另一部《北非諜影》的味道!至於後者,則使海明威聲望達到顛峰。《老人與海》出版於一九五二年,同年
隨即獲普立茲文學獎,一九五四年得諾貝爾文學獎。
一九五四年稍早,海明威在撒哈拉沙漠因飛機失事脊椎受創,諾貝爾頒獎典禮他並沒能親自領獎,由美國駐瑞典大使代他到場宣讀得獎演
說。一直到七年後自殺,海明威都沒能擺脫受傷的後遺症──這場意外使他腎臟功能完全喪失,連帶造成高血壓,而藥物控制的結果,是
情緒陷入極度沮喪,必須以電擊治療。如此週而復始的苦難,一直伴隨海明威到他終於舉槍結束自己的生命。
雖然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擔綱演出葛莉絲凱莉(葛莉絲王妃 Grace Kelly)的電影《Grace of Monaco》才剛開始拍攝,可是她飾演大文豪海明威(Clive Owen 飾)第三任妻子 Martha Gellhorn 的 HBO 傳記電影《海明威與蓋爾霍恩》(Hemingway & Gellhorn)卻已經殺青嘍!相信不久就會上映。新一期《W》雜誌率先滿足小影迷的慾望,藉由攝影師 Emma Summerton 的鏡頭,提早將兩人間的情史浪漫呈現。當中席捲而來的復古氛圍,還真是叫人著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