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愛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依娃葛林巴黎初體驗


   巴黎初體驗


巴黎初體驗 The Dreamers 上映日期:2005-04-22 類  型:劇情 片  長:1時56分 導  演: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演  員:【王者天下】依娃葛林(Eva Green)、【拿命線索】麥可彼特(Michael Pitt)、【母親、愛情的限度】路易士加維(Louis Garrel) 發行公司:華展影業


1968年的法國,學運如火如荼展開,連影迷必到的巴黎電影資料館也閉館示威。到巴黎留學的美國學生馬修在示威隊伍中認識了一對熱情的雙胞胎兄妹,不久更成了好朋友。

雙胞胎的父母外出度假,家裡沒大人,他們邀請馬修到家裡來。在迷宮般的豪宅當中,三名熱愛經典電影的年輕人玩起了電影的猜謎遊戲;舌槍唇戰中三個人越玩越瘋狂,從心理到生理都發生了微妙的互動與變化。馬修逐漸喜歡上這位巴黎美女,但這對雙胞胎兄妹卻有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貝 托魯奇在2003年完成的《巴黎初體驗(Dreamers)》,台北要到2005年才上映,步伐雖然慢了一大步,還好電檢一刀未剪,觀眾可以直接面對貝氏 的情欲場景,在毫無遮掩的肉身碰觸中,更清楚他在這部懺情錄電影中的青春思慕心思。因為《巴黎初體驗》就包含了貝托魯奇一向最感興趣的電影、性的探索,承 諾與背叛的主題。

貝托魯奇的父親是詩人兼影評家,從小他也立志當詩人,二十歲就出版了詩集,算是才華洋溢的年輕才子,但是第二年,他跟隨巴索里尼拍了一部電影《寄生蟲(Accattone)》,他就明白,文字世界固然美麗,影音天地才是他可以縱情寄夢的所在。

電 影的發生地在法國巴黎,即使今天國際影壇只剩好萊塢雄霸天下,但是法國人依舊保持著電影原生初始的活力,依舊關切著不同媒介形式呈現的各國電影,依然有著 最多元最開闊的電影映演空間,二十出頭的貝托魯奇到巴黎取經,嚮往法國新浪潮電影那種對電影的熱情,追求電影新文法的書寫模式,其實就是所有時髦青年會做 的事,一點都不意外的事。

有了這些背景,再來看《巴黎初體驗》就有更多的體會。電影故事發生在1968年的初春,一位熱愛電影的美國人馬 修到了巴黎,每天就泡在電影資料館裡看電影,經典必看,爛片也看,百花齊開的美麗時光中,卻因為保守官僚撤換了知名的電影學者Henri Langlois引爆了熱血青年的不滿與抗爭。就在喧攘抗爭的過程中,馬修遇上了一對同樣熱愛電影的雙胞胎姐弟伊莎貝與狄奧,臭味相投的三位年輕人就在莎 貝拉的父母親出外遠遊的時候,體驗了人生的雲雨情事。

伊莎貝與狄奧是典型的憤怒青年,酷讀左派理論,房間裡貼著毛澤東的畫像,每天高談革 命與理想,對父權社會充滿了不屑與鄙夷,然而卻也不忘享受詩人老爸所供應、老媽所烹煮的豐厚美食與紅酒(他要請客,卻連老媽都忘了通知,一切都好像是天上 就會掉下來的理所當然)。左派理念讓人自命不凡,資產階級的生活,讓人欲望飽滿,這是多豐足卻又多矛盾的人生,年輕人在房間裡愛得死去活來,玩遍各種性遊 戲,房間外,1968年的巴黎革命卻也在街頭熱烈地展開著,貝托魯奇選擇的時空座標,讓青春的冒險、衝動、燥進與不顧一切的破壞,留下極其精準的印痕:那 是一個風雷乍起的年代,那是一個夢想狂飆的年代,然而,烈焰下的灰墟,同樣也是歷史的真相,當你看到伊莎貝的爸媽偷偷溜到家裡,看著兒女們翻天覆地的行 徑,不敢打擾,只是悄悄留下生活費的場景,你就明白,貝托魯奇不是盲目的青春頌歌,而是改採了另一個更犀利、也更真實的呈現角度。



沒有留言: